陈鸿燕:玉笛飞声飘神韵 鸿燕过处皆有情

  来源:本刊原创  文/胡 焕

 

   珠江一路向南,在入海处不远的西南边,即到了素享“华侨之乡”和“音乐之乡”美誉的台山市。这里山环水绕,地灵人杰。现如今台山市宣传部正在着手准备一个别具风格的展览——陈鸿燕箫笛人声展览,将从台山走出去的香港中乐团笛子演奏家陈鸿燕先生的音乐之路、人生足迹、媒体专访、个人相片乐器嘉奖等一一陈列。无疑,陈鸿燕先生已经成为台山的骄傲。

  在人才辈出的台山,陈鸿燕先生为何享有如此殊荣呢?无它,只出于对一名艺术家的尊重和珍爱。陈鸿燕先生是一名纯粹的艺术家,不为名不图利,耕耘艺术园地,在他的手间唇际处,六空笛子不再是简单的丝竹管弦。一个音符传递一份深情,一段曲调承载一种情感,将这千万音符,亿万曲调交融相汇,即是他高妙且富神韵的音乐人生。

  他生长在农村,体验过多种生活,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他幼承庭训,胸怀祖国,感召时代,热爱劳动,每次演奏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或生活气息;他兼容并蓄,独树一帜,艺术家的才情勇气和劳动者的执着耕耘,使他前无古人地将经典小提琴演奏的《梁祝》蜕变成笛子演奏曲,成为乐坛佳话。 

    他心存一念,在艺术路上如痴如醉,渐行渐远;他启迪新韵,让观者、听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三个鸭蛋一根笛 传奇诞生艺术情

    1948年,他出生于台山斗山镇,其祖父是著名爱国归侨、“新宁铁路”的总工程师陈荣良先生。年幼家贫,十二三岁的他一边放牛,一边帮助生产队看护鸭群。有一次,他在沙滩上拾捡到三个鸭蛋。他竟然没规规矩矩将“劳动成果”交公,而是给了音乐老师陈品豪的儿子。老师见他家困难,回赠他一根笛子。

  台山的乡村,音乐氛围浓厚,四处飘着乐章的节奏和脉动,这位让台山引以为傲的音乐人,与音乐的缘分就这样戏剧性开场了。也许缘分天注定,拿到笛子后的陈鸿燕顿时爱不释手,也不知如何正确吹奏,只是发自心底的喜欢。这是诗意的篇章:小牧童骑牛背,横着笛子信口开腔,虽杂乱无章,却散入春风,声振林樾,引来有心人侧耳倾听。  

有心人是他的启蒙恩师陈品豪先生,陈品豪先生见他兴趣浓厚,天赋异禀,遂着意加以栽培,引导他走上了正规的笛子之路。渐入佳境后,陈鸿燕决定北上广州求学。在老师和家人的鼓舞下,他怀揣着五元钱来到广州。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现今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笛子专业,师承陈添寿老师和罗德栽教授。

 

    专业修为技艺根 生活丰富艺术源

六年的笛子专业学习,陈鸿燕先生实现了吹奏技巧的突破,成为了个中能手。期间,他曾代表广东文艺界出席“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笛子独奏,深获好评;毕业后,响应时代的号召和潮流,他以独奏演员的身份被分配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

这一待,即十年!十年中,他作为音乐人除了在歌舞团表演之外,还积极投入生产,和当地人民火热朝天地建设社会主义。他几乎走遍海南岛,体验风物人情,与劳动人民同吃共住,品尝生产苦乐。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的联欢会,他的笛子演奏都会作为压轴节目登场,他的艺术才能深受领导的器重。有一次,公社的领导让他帮助农村幼儿园招生,谱写一首招生的歌曲。他别出心裁,灵感迸发,一分钟之内把“小朋友,快来快来幼儿园,爸爸妈妈去劳动,学习大寨夺高产”谱成曲,一时风行,各个大队都争相传唱。

领导看到效果,大为惊喜,立马想招揽他入党,作为人才培养。“入党”在当时是极为荣光的事,他却婉言谢绝了。如果说,在乡下音乐的熏染让他摸到了音乐的门栓,六年笛子专业学习开启了这扇门,那么海南十年经历则让他握住了音乐之门的钥匙,步入了艺术家的行列。因为他不再是纯粹的笛子演奏,而是在音乐中承载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在劳动中体会的种种都在音乐中表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