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希良:体育名教 收藏大家

  来源:本站原创  文/本站记者 李远行

 

 

每一个有幸认识蔡希良的人,都不能不深切感受到他博学睿智、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在人才荟萃的首都北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成为体育大学的知名教师;还是移居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在陌生的世界里艰苦打拼,厚积薄发,慧眼独具,成为遐迩闻名的收藏大家,都彰显着他永不停息的事业追求。

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好一项事业就算得上难能可贵,而蔡希良却努力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在事业的道路上实现华丽转轨,铸就人生双高峰,令人惊叹感佩!

 

雄踞体育一座峰

翻开蔡希良的人生履历,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惊雷,细细读来,让人不由得不肃然起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的诗句,正是蔡希良的写照。

蔡希良出生于上世纪初叶北京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当时的北京还叫北平,国内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父母在艰难岁月中把他和兄弟姐妹抚养长大。动荡年代的艰辛生活,促使他早熟早慧。蔡希良小小年纪便满怀家国之爱,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为新中国的诞生甘愿抛洒热血;解放战争时期,他考入华北军政大学,刻苦学习,努力充实自己;毕业后,参了解放上的海著名战役,在隆隆炮火的洗礼中成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因其英勇机智而立功受奖。

战后,他回到祖国。当时国家急需体育人才,蔡希良身材高大,又热爱运动,很快就以身高优势和灵活强健的身体条件被选拔进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深造,立志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体育事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不足,许多项目无人开展,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蔡希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先行者,也是早期基础体育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当时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先例可资借鉴,唯有脚踏实地地勤奋摸索、苦心钻研,边学边干,不断总结出经验,逐步调整提升,向正规化、科学化迈进,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培养出许多体育教练员、运动员,为祖国的体育战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体育人才。

正当蔡希良埋头教书育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力精进之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一切脱轨失序,一批批优秀的干部、知识分子、行业领军人才被罗织罪名、批斗、抄家,身心倍受摧残。学校停课,教师被恶意诋毁为“臭老九”,甚至被自己的学生批斗。已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十多年的蔡希良也未能置身事外,他被划归另册,面临批斗。但他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正苗红的革命军人,经历过严酷的战斗洗礼,铁骨铮铮,无可指摘,无所畏惧,反而震住了那些无知的闹事者。最终他没被送去劳动改造,而是被放回了家。

有惊无险重获“自由”的蔡希良,没有半点喜悦。他心系体育教育事业,目睹学校停课、校园荒芜、教学停滞,他忧虑不安,痛心疾首。尽管个人无力扭转时局,却不愿消极沉沦,他主动出击,力所能及地做实事,与本校篮球队员一起奔走于全国各地,义务普及体育知识,传授球类、体操技术,促进国民体育技能提升。

文革结束后,蔡希良对体育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追求、苦心钻研,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出类拔萃的体育名教,先后担任过第一、二届全运会的国家级裁判,并参与了第一届全运会的团体操组编。特别是在篮球和体操方面,他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升华至理论,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实用理论,为培养造就杰出体育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他自己也因此赢得了崇高声望,成为体育界的拔尖人才,在百名体育界同仁中脱颖而出,进入前三,待遇连升三级,薪资由原来的八十九元涨至一百二十余元,这在当时绝无仅有,既是对他的能力和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蔡希良非常感恩,从此更加努力工作,将整个心都投入到培养体育人才的教育事业中,成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石之一。

蔡希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如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先后摘取14项世界冠军,赢得100多枚金牌,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就是蔡希良的学生马施的弟子。后来蔡希良移居香港,但中国体育界并没有忘记这位元老级人物的卓著功勋,1988年参加完汉城奥运会后,时任国家体操队总教练的马施带领李宁一行,专程赴香港看望他并汇报喜讯,这令蔡希良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