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创造国产汽车发展奇迹

  来源:本刊原创  文/周纯丹

      

 

    曾经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是没有出路的,曾经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只能做跨国企业的代工厂,曾经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只能在低端环节行走、难以突破技术“瓶颈”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些悲观的论调。

这个人就是中国“电动车之父”、“电池大王”、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

   

铁打的电池  人闯的速度 

1966年215日,王传福出生于安徽无为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父母相继过世,只剩下自己和哥哥王传方相依为命,生活愈发艰辛。传方为了让传福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中断了自己的学,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为了不辜负哥哥的期望,王传福学习十分勤奋刻苦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南矿业学院录取,主修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7年,考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读研期间,他刻苦钻研了作为其专业的电池领域。1990年,王传福研究生毕业,被留在研究院工作。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他便凭借出色的能力和优秀的表现,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的副主任,成为该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处级干部。1993年,研究院和内蒙古相关机构合资,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是科班出身,又年轻有为,敢闯敢干,很快就被任命为这家国企的总经理。

王传福的生活注定是不平凡的。1995年,《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报道说日本鉴于镍镉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以后将不再本土生产镍镉电池。29王传福看到了这篇报道下隐藏的商机,意识到中国电池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向表哥借了250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王传福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被大家看好,毕竟生产电池的核心技术一直日本企业所垄断,若想要自主研发新技术非常困难。但王传福拥有着非凡的自信,他说:“我是研究电池的,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王传福制造出来的电池成本很低,但质量却是一流的。在他和团队的不断努力下,19962月,比亚迪电池通过了ISO9000认证1998年,通过了ISO9001认证2000年又通过了QS9000认证。这些国际通用的认证见证了比亚迪电池产品质量不断的提升。有家日本企业对比亚迪的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测试,结果对各项测试结果十分恐慌,因为数据表明,比亚迪电池的制作成本只有日本企业制造的一半多,质量却丝毫不差!

正是凭借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加上其电池铁打的质量,比亚迪公司的高速发展让人震惊不已。2001年,比亚迪在锂电子电池市场中的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镍氢电池为第三位2003年,仅仅成立了8年的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为了仅次于日本三洋的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也荣获了“电池大王”的称号也是在这一年,王传福登上了《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富豪榜”,以3.28亿美元的身价位列第13此外,他还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亲自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里接过了证书2008年,比亚迪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同时掌握着全球将近15%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比亚迪锂电池正式超越日本电池生产巨头三洋,成功抢占全球电池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勇者无畏 独辟蹊径

在创业初期,为了节约成本,王传福进行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生产线上,比亚迪创造了一条半自动半手工的镍镉生产线,开发了所有非标准自动化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力资源,用员工们熟练的技术和成本低廉的工具来完成每一道制造工序。这种“人海战术”取得了成功,比亚迪组织了一支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不仅使电池制造成本比日本竞争对手低了将近40%,还在保证生产线工作的准确率的同时,使生产工序更加灵活,避免了因大机器批量制造出错后导致的大规模电池召回难题。

2003年,王传福确立了在电池领域的领军地位,成为名符其实的“电池之王”。

勇者无畏,为寻求更高的发展,王传福不顾反对意见,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制造公司,正式迈入中国汽车产业。在当时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面前,王传福独辟蹊径,打造了一个比亚迪专属的制造模式。缺少汽车制造的经验,王传福便痛下狠心买了几十辆进口轿车,让团队拆解学习。通过拆解这些进口轿车,他们很快掌握了汽车制造的工艺。

在汽车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领域,王传福继续了他大胆的创新之路,采用无尘箱操作代替无尘车间、添加吸水药剂替代干燥室功能等等。这些简单实用的创新不仅大大节约了制造成本,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手机电池,还在一定程度上拆解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

有人说王传福对技术创新的坚持已经达到偏执的程度,但就是因为这种坚持,比亚迪汽车除了轮胎和玻璃外,其他零件都可以自己生产,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垂直整合的产业链,这和现代工业生产越来越讲究的外包服务大相径庭。

不走寻常路,可谓是王传福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