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缔造属于中国的IT帝国

  来源:本刊原创  文/魏晓嘉

           

 

1988年,深圳湾畔两间简陋的农民房里,一家注册资金只有2.4万元、名叫华为的小公司成立。201111月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201212月举行的“DCDDataCenterDynamics)中国第一届数据中心产业颁奖典礼”中,华为集装箱数据中心荣获行业奥斯卡“DCD蓝图奖”。

历经风雨二十余载,华为已成长为拥有占地约1.3平方公里公司总部的知名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今天,在深圳,华为影响巨大;在通讯领域,它的大名无人不晓;在电信设备制造市场上,华为呼风唤雨;在国际上,华为品牌获得广泛认可。2013年初美国诉华为“间谍案”以美方失败告终,让人们在看到中国企业国际发展遭遇阻力的同时,更认清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爆发力和威慑力。与此同时,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频频向华为抛出橄榄枝,期待华为前往投资发展。华为,俨然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2014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2013年最大申报人日本松下公司,成为2014年国际专利的最大申请人,全年营业收入约4000亿。那么,到底是谁缔造了这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IT帝国”呢?

这个人就是有着“土狼”、“军人总裁”称号的华为领航者任正非。

 

   不惑之年创办华为

任正非,祖籍浙江。1944年出生于贵州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8年,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当时任正非已经43岁了。著名的企业家邱永汉说过:“25岁到35岁为创业最佳期,40岁已经相当迟,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过不惑之年创业的人很少,而过了不惑之年敢于从零开始拼搏又能带领企业创造奇迹的少之又少,任正非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回忆创业初始,任正非认为创建华为是当时生活所迫:“从部队到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时势造英雄,当时的困境让任正非做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抉择。

华为的诞生源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而这时任正非也正在找寻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于是任正非和5个合作伙伴以2.4万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凭借特区一些信息地理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就这样,任正非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陈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这里的一切将决定还很弱小、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华为的命运。他们把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墙排开十几张单人床,外加用泡沫纸箱板上加床垫的地铺,就是所有人的住所。华为最初的员工就以此为家,吃住都在楼上,经常连外面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创业初期资金的不足、环境的艰苦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活下去”成为任正非对华为唯一的信念。当时楼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员工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累了抽支烟,病了吃点药,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铺上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货,立即起来卸完沉重的设备再睡。夜里蚊子太多,值班的员工就用套机柜的塑料包装把自己从头套到脚,然后在脸上挖几个洞以保证呼吸。

坚守着要“活下去”的信念,任正非用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投入华为的生产中,也感染了华为的员工,同心协力闯难关。公司没有钱买自动测试设备,他们就发挥聪明才智,用一些土办法代替。技术人员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测试交换机,用放大镜一个个地检查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焊点。遇到交换机的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所有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时拿起两部话机话筒来检验设备的性能。白天测试,晚上开会讨论攻关。设备测好后,在场的人不分工人或经理,也不分大专或博士,一起动手给设备装箱订上边角铁,一起搬运装车发货。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遇到吃饭时间,任正非和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常常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任正非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热忱、勇往直前的干劲,让华为上下充满了战斗力,让大家看到华为美好明天的曙光。

那一段时光是华为历史上难忘的艰难岁月。然而很多人回忆起当年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华为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