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浒山:龙飞凤舞藏神韵 勤思苦练攀高峰

  来源:本刊原创  文/本刊记者 张宜良 胡倩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有一个“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怀素幼年习书,终日精研勤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笔冢”;屋傍有小池,用作洗砚,池水常黑,称“墨池”。无独有偶,当代岭南沃土之上,也有一位精心研习书法的少年,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笔墨纸砚,其父便以棋盘砖当纸,以清水为墨,教他在砖上沾水写字,久而久之竟把棋盘砖都磨穿了好几块。

这位少年就是9岁开始临习书帖,数十年从无间歇,终成书法大家的刘浒山。

 

“宁可食无肉,不可缺书法”

刘浒山,1964年生于龙岗,研究生学历,任深圳市龙岗区文联常务副主席、龙岗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化管理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读中学时,为了添补家用,刘浒山每逢节假日,便随父亲到集市去卖对联。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两父子的字写得漂亮,生意十分红火。正是这些贫瘠岁月中的乐事,使他对临习书法锲而不舍。后来,刘浒山又开始学习油画,那时他常常背着鸡笼、赶着牛群去放牧,牛群、鸡群在乡间田野吃草啄食,他就在一旁习画练字。多年后,繁忙的工作之余,刘浒山仍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练习书法上,遍临诸家碑贴,真、草、隶、篆,均有涉猎,博采众家之长形于自体,师古而不泥古。他最早临习钟繇、二王、张旭、孙过庭等各家名帖,也修习汉隶、汉碑、汉简,尔后钟情于一代宗师怀素的狂草,也偏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书法,三十年如一日伏案练习。

刘浒山作客央视《奋斗》节目时,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品鉴定委员会评委王利军说:“一个基层干部要有对美的追求,而且他本身的行为就要美。如果是不懂艺术,没有文化的干部,下班以后就是吃饭、唱歌和桑拿而已。”刘浒山回答说:“这些爱好我都没有,没时间,因为我要回去练字。”

在刘浒山看来,临书的关键是用气,如果书法中缺乏气韵,就是没有生命,也没有灵魂的。他的书法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论”而又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老子《道德经》说:“抟气致柔”、“心使气曰强”,其中之“气”,意指人的血气和元气,为人体禀赋的自然生命力。老庄哲学强调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心斋坐忘,要求保持无欲无知的全性状态,让心智不受外界干扰。刘浒山对此颇为心许。

“当你从热闹的工作场境中回来之后,需要静下来,一静心、一翻书、一临贴,人的灵魂就会抽离出来,看着自己写字。”正因为刘浒山用“抽离灵魂”的方法持之以恒地习书,才使其草书狂中有静气,奔放而不凌乱,随手万变而俱成章法。中国名人书画院执行院副院长陈荫夫评价道:“刘浒山先生的草书与一般书家的作品不同。其一、文化含量高;其二、气势非凡;其三、结构和线条优美。这正是难能可贵之处,目前许多狂草作品不是轻率、潦草、做作、狂妄,就是轻滑无力、扭曲形态、无病呻吟”显然,刘浒山的作品便从来没有这些缺陷。

刘浒山喜爱临摹的先家很多,但挚爱无疑是怀素。一次,他在台湾旅游,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发现了日本高仿真摄像机影印的复制版长卷《自叙帖》,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跟全团人借钱,凑齐了3.8万找馆长买下这份复制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看到它,才发现书法应当就是这样写的,应该是有气韵有生机的”。自买下这份藏品后,刘浒山有空就伫立于前久久静观,与心中的名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俗话有“千金难买心头好,”但在刘浒山看来,这幅书法全然不是金钱符号能够衡量的“心头好”,而是影响终生、造就品性的“无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