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光:雕玉之精 品君子之意

  来源:本刊原创  文/本刊记者 张雅诗 刘玲玲

 

 

“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玉,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心中君子的象征,它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闪耀着古老迷人的光辉。

玉雕艺术是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工艺,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追求,展现了东方独特的艺术理念与智慧。要成为“玉雕大师”,不仅需要有巧夺天工的手艺、一颗爱玉赏玉之心,更需要有如玉般的美德与君子气度。

在采访过程中,罗志光先生脸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微笑,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出的书卷气质,深深令人折服。他是商会会长,却言行谦逊;他是玉器商人,却温文儒雅;他不善言辞,却真诚有礼。他的谦恭、温和、博学、智慧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玉雕大师的风范,认识了什么是“谦谦君子”。

 

 

别具慧眼,潜心玉雕

罗志光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时代,许多内地同胞为了摆脱贫困纷纷涌进香港,这导致了原本生存压力就大的香港,竞争更加激烈。年幼时罗志光先生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8岁他就开始自己做菜煮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辍学,步入社会。

1974年,为了在这个“水泥森林”的国际大都市寻求自己一席之地,14岁的罗志光开始跟随师傅学习玉石雕刻。师傅传授的技艺与传统玉雕迥异,它将牙雕的复杂和精细运用于硬度更大的玉石之上,工序远为繁复,难度大大增加。爱玉如命的罗志光先生,为了不浪费玉石,便在陶瓷上练手,直到能够随心所欲地雕刻陶瓷,才转到玉石原料上。

学徒生涯异常艰辛和枯燥,许多师兄弟相继放弃转业,罗志光先生却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坚持到底,成功学满出师。

80年代象牙雕刻被彻底禁止,玉雕正式大规模走上时代的舞台,罗志光的雕刻作品也开始在市场上受到认可和追捧,然而创业之初,他也经历过为了生计上街摆摊叫卖的艰涩时期。现在想起那段时光,罗志光先生也自嘲当时“勇气可嘉”。慢慢地他凭借着扎实的雕工、独特的创意,闯下自己一片天地,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有人评价:“香港的玉雕师,除了连青云,就是罗志光。”

但罗志光先生并不想一枝独秀,为更好地发展玉器事业,推广玉文化。他只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内地,招收徒弟并亲自教学,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由于风土习俗不同加上语言的障碍,那段期间的艰辛不言而喻。

“当时语言不通,就只能用手指,这样那样,吚吚呜呜,让大家去意会吧。”再次谈及往事,罗志光先生扬起灿烂的笑容,略带调侃的语调,诙谐幽默的语言,让那段原本艰辛的时光变得充满了轻松趣味。也许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助罗志光先生熬过那段艰辛的创业时期。

40年过去了,罗志光先生用自己的实力与人品说话。现在他不仅在香港和内地有属于自己的玉店,徒弟也是遍布全国,他们大多都已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玉雕大师。

 

 “应材施艺”演绎极致玉雕艺术

玉雕生涯占据了罗志光人生的大半。一路走来,途经的风霜雪雨,让他看淡了翡翠玉器市场的浮沉与变化,如今的罗志光更讲究“随缘”二字。四十余年的坚守,罗志光创作出数不清的玉雕作品。岁月的磨砺,让他愈发参悟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他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妙趣,将其融入作品之中,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另一方面罗志光先生十分重视创意,他说:“一块玉料如果不经过创意加工,它只是块石头,只有经过同时拥有灵心、慧眼和巧手的雕刻师的雕琢,玉料才能成为拥有灵魂的美玉。”爱玉如命的罗志光先生也坚持“好料不做工”、“应材施艺”的原则。无论是教育徒弟还是独自创作,他都强调,创意要以不破坏原料的自然美为前提,如果刻意追求创意,很可能对原料构成破坏,减损美玉本身的价值,反而是舍本逐末之举。

因此每次创作之前,罗志光先生首先会仔细研究每块玉石的独特禀赋,綜合考量其材质、形状、色彩方面的种种特性,用心灵与情感去触摸每一块玉石的灵魂,然后才开始认真创作,將原料天然的材质、造型和色彩特性充分展现出来,以此赋予它鮮活的生命力。

他擅长将坚硬冰冷的玉石雕刻成一盘盘仿佛冒着热气的美味佳肴,如一块青白两色的玉石,在他巧妙构思下,变成了一盘惟妙惟肖的西兰花炒带子,此作品清雅、素淡的色泽与巧夺天工的设计营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同一系列作品还有鲍鱼、海参、虾蟹等。罗志光的创意和雕工令人拍案叫绝。此系列作品荣获百花奖最佳创意奖项,实在是实至名归。

罗志光为了赋予一块玉石以最真实的生命力,甚至会用一整年时间来钻研、思考。他曾成功地将一块价值两百万的玉石原料雕琢成一件价值高达一千多万的花件;几千块的翡翠原料经过他的精工巧作,价值提升至20多万。罗志光先生说:“玉雕师应该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这正是对他自己最好的形容,也是先生的作品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玉器市场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