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升:打造中国钟表第一品牌

  来源:本刊原创  文/张宜良

 

   在专业中赢得市场

    对事业家来说,获得平台并不算成功;在平台上精湛演出、履行使命,才是更大程度的自我实现。2003年徐东升执掌飞亚达之时,几乎来不及高兴半天。当时的飞亚达,经营状况已多年持续低迷,品牌光环暗淡。尽管以前有过不少思考,到如今全面接管,徐东升还是决心再走一走市场,再找一找原因。

    当时是新春佳节,新官徐东升没有庆功、甚至没有休息,花几天时间走访看望老同志,就带人扑向市场了。他在12天里走访了8个城市,下车伊始,与经理谈,与销售员谈,夜深方止,而后他还常常陷入深思,辗转反侧,不觉天亮。徐东升越来越明确了改革的信念:新官上任的这把火,不得不烧起来!

    深圳特区创立伊始,包括中航在内,很多大型国企充当了筚路蓝缕的开路先锋,把握住“先富起来”的机遇,并积极尝试多种路子。这些多元化经营尝试有的颇为成功,有的则无法独立造血,渐渐成为拖累。

    而由于体制原因,要摆脱这种拖累,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改革尽管怀着善的目的,但也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利益版图,势必引起利益受损者的抵触。有的人坐惯了安稳职位,觉得写写文件上传下达最轻松;有的人习惯了原有工作模式,觉得好死尚不如赖活着;有的人由于准备不足,无法承受改革引起的阵痛,也惧怕变动……这些难题,缠绕在改革者徐东升的脑海里。他很清楚的是:改革需要决心、需要手法。

    经过周密的规划,徐东升拿出了2003年的16字工作方针:“鼓舞士气,振奋人心,重点突破,止跌回升。”其中一项措施就是:砍掉多余产业,做专做强。董事会发布的公告称:要清理不良网点,调整产品结构,与主业无关的产业将相继淡出。这一天才是315日,徐东升走马上任没有多久,春节调研过后没有多久。他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和迫切感可以想见。

    接下来,飞亚达旗下多家机构(包括酒楼、公司等)宣告关张。一切工作,都要与手表有关,都要围绕着让飞亚达这个老品牌拂拭旧尘、重焕新颜的主题。

    从庞杂的多元经营中抽身出来,飞亚达开始致力于品牌恢复,重整表业营销渠道,将更多力量投入“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建设。名表中心以连锁经营的模式,迅速在全国铺开了市场,如今在国内已经拥有约200多家连锁店。

    先专业而后深广,飞亚达在战略改革中尝到了甜头,2003年就带来12.8%的销售额提升,实现利润508万元。属下的亨吉利名表中心销售收入则同比增长30.8%,利润增长了400%

    有统计资料表明,全球商业机构的规模总体在缩小。在市场细分之下,大而全的机构已经显露出重大弊端。收缩战线、重点出击、扩大战果,老品牌飞亚达成功地实现了“固本培元”的目标,品牌光泽重现,且被磨砺得更加铮亮夺目。

 

   在改革中激扬活力 

    徐东升一手改革经营思路,一手调整企业的工作作风,激活企业活力。

    分析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多在一个“僵”字。企业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与这些特点相关,企业管理章程严密,层级繁琐,官僚作风,信息阻滞,凡事层层行文报告,决策灵活性差,一旦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同台竞争,国企存活率往往特别低下。

    而手表又注定是个市场行业,尤其在今天,人们习惯于用手机和电脑看时间,手表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时还面临外国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维护内部信息传递顺畅。总之,“求稳”不适合变革期的飞亚达。

    徐东升着手改革工作作风。首先是改变办公室的结构,所有部门在同一大厅内,用矮玻璃稍隔,全部敞开办公。这种结构最直观地提示每一个团队成员:我们是一起的,我们是相通的,我们没有距离!

    作为老总的徐东升,也把办公室敞开,有不同意见的员工,随时可以找他商量;有思想包袱的员工,随时可以找他倾诉。自己虽然更忙碌辛劳,但这是变革工作作风的不二通道,具有垂范于全体员工的意义,徐东升乐于改变。团干出身的徐东升特别善于做思想工作,下属经过他的鼓励疏导,往往能放下顾虑,重振精神,徐东升成了公司员工的“心理咨询师”。

    飞亚达高层与普通员工之间,还设计出网站、意见箱、内刊等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新增了为员工过生日、参加集体文体活动等新的感情沟通方式。

    徐东升和飞亚达高管们的努力,实际上是要突破科层体制的弊端。科层制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韦伯认为,组织(尤其是大型组织)应该是充满等级(科层)的金字塔,权力倾向于集中到上级,才是理性和有效的组织秩序。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就属于严格的科层制。

    显然,太纯粹的科层制会导致效率低下,人本精神丧失。徐东升通过增加信息渠道,增加各种非正式交流形式(例如各种文体活动),较大程度上撇除了大团队中常见的管理弊端。实际上很多日本企业也是采用这种管理思路,一方面秩序森严,另一方面高管又经常下一线,直接关心下属,绕过中间环节倾听员工声音。深谙管理之道的徐东升,也在遵循这种科学领导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