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叙堂:弄潮商海望红尘

  来源:本刊原创  文/张宜良


    书画修心

要说在港澳地区,食肆老板千千万,胡叙堂又特异在何处?这就要说到,胡叙堂虽不是文人,而内心有着对于文化的本能渴慕;虽然学历不高,但是论文墨风雅,却不输给很多方家。

胡叙堂对于文化的兴趣,是从收藏开始的。1990年代初,胡叙堂开始喜欢收藏,觉得那些好东西乃是民族文化的精魂,理当被珍藏和爱护起来。那些方寸之间,点滴细节,蕴含了很多形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又是自己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基于这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胡叙堂开始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参加一些收藏拍卖活动,听专家学者论道,觉得很有心得。他又大胆与行业前辈交流,获得丰富专业养份,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收藏鉴赏水平。  

胡叙堂在事业步入良性稳健的发展轨道、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就合理安排积蓄,购置一些藏品。他的藏品,主要包括陶瓷和书画,都是极具中华文化特质的珍品。

 

 

  

胡叙堂收藏品

 

 

先说瓷器。“中国”的英文“China”还具有“瓷器”的意思,可见中国最早就是借“瓷器大国”扬名寰宇的。在古代,瓷器是作为实用品被生产出来的。而由于材质、造型设计、烧制工艺和图案纹饰的变化,瓷器又具有充分的艺术审美价值。作为一种古代文物来赏析,古瓷器更可以展现历史的风貌特质,例如,唐三彩的雍容大气,元青花的古拙精工,明清瓷器的华贵亮丽等。

胡叙堂收藏瓷器,主要以元代青花瓷见长。他认为,元代虽然国祚短暂,虽然军事统治严苛,但是从文化上看,是个博大丰厚和兼收并蓄的时期。蒙古统治者的铁蹄横跨亚欧,推开了广阔的瓷器需求市场,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南亚和东欧等地区的文化交流,青花瓷在元代盛极一时,元瓷在瓷器史、乃至文化史上均留下重要一笔。

胡叙堂有心于元瓷,还有一个原因,与他对佛教文化的热衷有关。元瓷往往都包含着禅意浓郁的佛家意象,例如莲瓣、莲花、杂宝等等,作为设计造型、绘画内容或者装饰性纹路。

亦由于对佛文化的热衷,胡叙堂收藏的造型藏品还包括了观世音、十八罗汉、四大天皇等主题精品。众所周知,佛文化博大精深,礼仪繁复,诸神莘莘,不同的神有着迥异的外形、个性和典故,这些因素客观上成就了佛教造型艺术的丰盛辉煌。

胡叙堂还收藏字画,尤其是一些与佛教相关的字画。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距今逾千年,早已实现了本土化,和中国的诗文和书画艺术充分融合。很多中国文人墨客受佛教启迪,创作出大量富有禅性的诗文和书法、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与西方艺术和其他教派艺术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例如,佛教书法往往质朴、庄正,不事张扬,而又相当耐品,富含智慧启迪。佛教绘画往往以佛教典故为题材,有的空灵,有的斑斓,多在展示劝世情怀,表达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无论是藏瓷还是藏字画,胡叙堂均将之理解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保护。市场是重要的,藏品要有市场价值才会被珍视,被更好的保护;但是在收藏的功用上,胡叙堂不为经济效益驱动,他不是珍玩的“炒家”,而是真正的藏家,他要在收藏中悟古修心,他经常用“人贵修行、玉贵精雕”来描述自己收藏行为的心迹。

胡叙堂还时常“以藏会友”,向友人展示他的藏品,交流对藏品意蕴的理解,在共同启迪之间开启许多友谊的机缘。他的藏友们,资历有深有浅,藏品有多有寡,但多能与他会心投缘,这是因为他将这种交流视为学习,秉持“学无前后,达者为先”的理念。2012年秋,胡叙堂参加在澳门举行的两岸四地书画交流展览,他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近代著名书法家蒙华熙篆体长卷《金刚经》、《佛家心经》,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澳门日报》为此进行了专门的报道。由于有良好的收藏心态,由于受到很多积极的鼓舞,胡叙堂在收藏爱好中所获颇丰。随着个人财富能力的不断提升,他有心在收藏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2012年秋在澳门举办的两岸四地书画展,胡叙堂的藏品《金刚经》引起极大关注

 

由收藏字画的爱好出发,胡叙堂渐渐发展出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喜好。他的书法结构端正均致,注重内蕴,富含古意禅韵,行笔之间体现出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他对佛教的领悟。

苦练多年至今,当胡叙堂的书法作品展示在书法大家面前时,很多人不敢相信,这样大气之作竟出自一个驰骋商海、业余爱好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