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牢记历史重托 续当改革先锋

  来源:本刊原创  文/张宜良 周纯丹

    

王荣在基层调研金融创新 

 

   体制改革,直面既成利益格局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大。

改革开放30多年中,深圳之路已经被放大到全国。经过紧锣密鼓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崛起,国力强大。按照当年的市场经济改革要求,深圳“试验田”可以说已然大功告成。

但是,中国的改革并没有停止,新的问题依然涌现。深圳“功成”不能“身退”,改革需要再出发。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深圳,明确指出:“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2013年春新任总书记习近平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就选择在深圳。新晋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也选择深圳作为自己考察广东的第一个地方。

一切再清楚不过地传达了中央、省委的要求:深圳的改革,要继续拿出勇气和办法来。王荣领导下的深圳积极相应,201317,在市委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座谈会上,王荣提出“把改革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也堪称与众不同:在其他地方纷纷主抓“发展”或“稳定”的同时,深圳却独一无二地要主抓“改革”。

是的,定位不一样。深圳要挺进改革的深水区,已经是从北京到深圳的共识和共同决心。而改革的勇气,又体现在哪里呢?

话说2012年深圳政协会议,平素儒雅低调的市委书记王荣,突然来了一场“个性发话”,热传媒体:“以我的收入,在大酒店请不起一顿饭。……茅台那么贵,如果不是公款消费,绝对不会攀升到那个价格。”

那一段,围绕公款消费茅台酒的问题,有过一场不小的风波。一方面是舆论反对官员消费价格高昂的茅台酒,认为奢靡浪费,滋生贪腐;一方面,在贵州当地,包括茅台酒厂和政府官员,却极力辩解,认为罪不在酒、茅台不是唯一高价酒云云。王荣的发言插上一脚,把公款吃喝的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是的,若茅台不让公款消费,有的人财路受损,自然很不乐意;而有的官员喝惯了茅台,没有茅台还吃不下饭,也不乐意。但是,如果继续允许公款消费天价茅台,纳税人更是不乐意……这,就是改革的博弈。

“茅台事件”只是个例子。甚至,只是个比喻。

体制改革涉及的问题万万千,比一个酒的问题深入得多,复杂得多。

从王安石到邓小平,从胡服骑射到百日维新,改革历来不是请客吃饭。改革要触动体制,而体制又牵扯千丝万缕的利益,利益受损者不肯接受,习惯于旧体制的人也会惶惶不知所以,有情绪抵触。

以审批制度改革为例。2013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明确提出“市场能管的,让市场管理;政府可以不管的,坚决不管”。这种要求,显然是针对某些政府部门的滥权——由于不正当利益驱使,在市场审批过程上下其手,攫取利益,屡屡酿成群众意见大、影响市场公平效率的事件。

如果要改审批权,那些过去以此大获“油水”的人显然不支持。在原有体制下,企业审批不仅是手续问题,还是关系学、“经济学”问题。若没有好处费,只能面临“领导出差”、“上会讨论”或“正在研究”,把市场商机给晾黄了,而领导工资照领、奖金照发。

另外,那些习惯于看材料、走程序、签字过关的审批官员,也不能习惯。若离开了“把守大门”的权力,他们不知道怎么做管理。

而早在1月,《人民日报》刊登王荣的文章,就已经颇有前瞻性地提出:深圳要努力从“前置审批”向“事后监管”转变。

还是借茅台酒的比喻,在王荣看来,茅台酒那么贵,是因为有大量公款消费在喝它;如果官员让路、不喝茅台,那么正常的供求关系自然会调节它的合理价格。对此,王荣恰当地评价为“公款吃喝扰乱了市场秩序”。

同理,在市场准入当中,如果权力让路,企业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商业运转自然快捷得多,经营衔接自然要流畅得多,而且大大提升了制度性的反腐倡廉:反腐不能单单寄望于官员的个人操守,还要从顶层设计上查原因、开方子。

显然,这样的改革会阻力重重,但也势在必行。

2013年初,王荣领导下的深圳,在商事改革方面,在全国率先吃了一回“大螃蟹”:不用验资、不用验场地,登记备案即可注册深圳公司。此举轰动一时,令人再次对特区刮目相看。央视以《深圳:改革引发企业注册潮》为主题,报道了深圳福田工商分局人潮涌动、连夜注册企业的惊人景象——“现在注册资本由实缴改成了认缴,只要写明认缴数额,以后慢慢缴纳就行。而以前注册时必须提交的经营场所证明,现在也改成了只留个地址就行。……深圳市政府介绍,之所以在全国率先改革企业注册制度,就是要让那些想创业的人在深圳找到空间。……改革开放30年,深圳原有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必须在发展环境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话说得好。深圳就是要在管理体制上求破题,在创业环境优化方面找出路,才能继续担纲改革先锋的角色。

看央视画面,一张张年轻的脸热情涌动着,这场景仿佛让人回到二十多年前,深圳人到证交所通宵排队,开户炒股……深圳,正因为勇于创新,在绵延的中国改革进程中,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