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军:收者于形 藏者于心

  来源:本刊原创  文/本刊记者 张宜良 苏昌雅

 

黄铁军(左1)参加珠宝专家何其芳(中)主讲的珠宝专业讲座后合影

 

 

爱物有道,珍而藏之

随着接触到的古玩越来越多,黄铁军女士的心中萌生了一种担忧。在时间的长河中,有多少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在逐渐地流失和湮灭,每一件古物都是唯一和不可替代的,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出现在我们眼前,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灭失,那是多么大的罪过。一种责任感开始在黄女士的心中生发。“传承文化”,那是伯乐老先生对自己的信任与嘱托,这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信仰。于是,黄铁军女士开始扩大收藏范围和增加收藏力度,凡是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珍贵艺术品,“只要自己有一点点能力,就会想方设法让它停下来留下来不让它们从我眼前流走。 她时常将自己收得的宝物拿去老师看,请他们帮自己鉴定,老师们都纷纷夸赞,说她眼光很好,收得的都是好东西女士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越来越强。

多位老师专家的肯定并没有让黄女士自满,她非常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虽然鉴赏水平随着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看东西越来越精准,但仍坚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必须不间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做收藏,心态与品德至为重要。拿玉来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要自己具备五德,才能收到好玉。收藏是一种交流,几十年我越来越觉得,万物有灵性,灵性来于你对它的爱和诚,你慢慢地去感受、体会并学会读懂它。

 

传承文化,推而广之

黄铁军女士进入收藏领域已经有三十多年之久对字画、陶瓷、象牙、玉石、珠宝、紫砂、青铜等等众多门类均有所涉猎。与众多艺术珍品相依相伴了三十余年,阅读厚重丰富历史文化元素、品味历朝历代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在她的身上沉淀出端庄而优雅的气质也形成了她独特和鲜明的收藏风格。老先生当年赠予她的传承文化四字,成为其理念的核心。

对于艺术的传承,黄女士有着独到的看法,她认为,模仿本身也是一种传承。“许多人认为仿就不好,但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精美的仿前朝之品。我不反对仿,这个朝代仿那个朝代,前人做的事情,后人以仿的方式去品读和传承,在仿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这也是一种后人学习前人的方式。仿,并不意味着假,在仿中学习、领悟、创新,不仅可以将传统工艺中的精华运用到新的作品上去,也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上一个台阶。同类的艺术品每个朝代都会有新的材料运用,出现新的艺术特点,一方面在传承,一方面也在革新。品读历朝历代的优秀仿品,对于其文化艺术脉络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线索。”

现在,黄铁军女士主要在做的两件工作,一是编纂自己的藏品目录,撰写解说。她有太多的藏品需要整理,一位香港大学的老师自愿协助她完成这项工作,并帮助她将一些藏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黄女士说:“这会给我的生活再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在艺术品的鉴赏认识上也会让编者和读者都获得提升。”通过这样的整理,她希望理清自己的藏品历史脉络,借以展现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黄女士的另一项工作,则是创办澳门华夏英杰收藏家协会,并在其中担任主要领导工作。黄女士希望为收藏爱好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澳门的藏家们有一个彼此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便是创办协会的初衷。“华夏英杰”收藏家协会在众多收藏家们的共同参与下已于20145月正式成立。黄铁军说,“习主席提出了振兴中华民族之中国梦,而让全球更多的华人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历史,以中国5000年文明发展史感到骄傲和自豪,就是我的一个梦想。”她特别希望协会的工作能够促进社会在精神文明上有所提升:“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保鲜’,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多年的社会热心人士,黄铁军女士希望澳门华夏英杰收藏家协会在成为一个文化和艺术品推广平台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慈善事业平台。她说:“我们协会的宗旨是不谋利的,我们要通过做慈善,一方面帮助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也让收藏文化在民间有所推广,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展现在人们眼前,让老百姓慢慢地对传统文化、对艺术品、对收藏有所认知,这是一件善莫大焉之事。作为中华儿女,无论是谁,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尽到自身不容推辞的责任。”

资深收藏家、知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顶着众多头衔的黄铁军女士却一直保持着异常谦逊和低调的态度,“我是很渺小的一个人,只是持续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是采访中她重复了好几次的一句话,“收藏是我一生的美梦。将那么多的艺术品收藏起来、传承下去,在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之美的同时,也对华夏文化的传承做一点贡献,这是我的福分、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使命!”